请不要在发生儿童性侵害之后 才想起性教育

日期:06-25 来源:未知

 (原标题:新京报:请不要在发生儿童性侵害之后 才想起性教育)

 
6月17日,新城控股集团原董事长王振华,以猥亵儿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。该案经过将近一年的调查、取证和审理,在量刑判决之际再次成为舆论焦点。
 
未成年人遭遇性侵害的事件,正在越来越频繁地发生。今年4月,就先后被媒体曝光了“鲍毓明性侵养女案”、四川某中学男教师梁某性侵男学生(超过20名)案。未成年人之间的性侵害也屡有发生,且有低龄化趋势。2020年5月,上海一名10岁男孩在书店猥亵5岁女童;5月27日,陕西蓝田某小学13岁女生在校内遭4名男生侵害,但是根据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和《刑事诉讼法》,4名涉事男学生均未满14周岁,故无法立案。
 
对此,许多网友呼吁“提高性同意年龄”,建议将法定的14岁刑事责任年龄上调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,也有代表建议将儿童防性侵课程早日纳入义务教育,提高法定性同意年龄。但是,目前儿童性教育的开展和普及还存在着种种不足和阻碍。
 
在国内,性是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,现在依然有大量家长谈性色变、讳莫如深,而且许多成年人对于性教育的认识也存在着诸多误区。譬如认为儿童不需要性教育、性教育就是防性侵教育、只有女孩才需要性教育等等。而实际上,认识和预防性侵害只是性教育的一部分,并非全部。真正的性教育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,涉及身体权利、性别平等、人际关系、健康、尊严等方方面面,尤其是儿童早期性教育,更是影响着孩子的一生。近两年频繁曝出的PUA、情感虐待、家暴等相关议题,其实都跟早期性教育有着很大关系。
 
 
 
性教育至关重要,我们不应在发生性侵害时,才想起性教育。
 
但父母们能够获取性教育知识的渠道实在是太少,网络上关于性教育的信息也鱼龙混杂,在这种情况下,为大家提供一种简单实用的性教育指南尤为迫切,既是教育孩子,也是自我教育。
 
胡佳威是一家儿童性教育平台的创始人,他认为,性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科普,更是对孩子价值观和人格的塑造。在回答孩子一个关于性的问题的同时,我们也在向孩子传递价值观——从对事情的不理解到尊重与包容,从是非黑白的二元对立到丰富多元的价值观。这是性教育的进步,也是价值观和人格教育的进步。
 
2017年,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数据显示,2013-2016年间全国法院审结的猥亵儿童犯罪案件高达10782起,平均每天有7起此类案件被审结。而实际发生的案件数量一定是高于这个审结数字的。在犯罪学领域中,有一个“犯罪黑数”的概念,指实际发生的案件中,只有一小部分会被受害人说出来,在受害人说出来的案件中,又只有一小部分会在公安机关立案。而被性侵害在传统观念中是一件羞耻、见不得人的事情,所以绝大部分性侵案件都因为种种原因成了沉默的黑数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一项报告就曾指出,全世界范围内有10%的女孩在18岁前遭遇过性侵害或性骚扰。
 
所以,性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可或缺,它不仅能保护孩子远离危险和伤害,更关乎孩子的身心健康,同时也在塑造孩子的人格。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,积极、恰当的性教育能让孩子更懂得自我保护和自我悦纳,更懂得理解、尊重与包容,更容易成长为有责任感和自控力的好人。曾经,我们的父母对性教育选择回避和敷衍,现在,我们希望通过科学的方法给孩子真正的性教育。
 
书中所探讨的问题涉及许多具体方面。比如孩子的性教育应该从几岁开始?当孩子探索自己的生殖器时,家长应该如何引导?孩子对异性的生殖器感到好奇时,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?如何回答孩子“我从哪里来”的问题?发现自己的孩子正在房间里自慰,如何处理?孩子撞见了父母做爱,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?孩子在幼儿园出现“谈恋爱”的情况怎么办?如何向孩子解释流产?孩子遇到露阴癖者怎么办?发现孩子偷看色情内容,怎么办?与老人的养育观念有冲突时怎么办?在家庭中,性教育主要由谁来进行会更合适?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性教育,是否会导致孩子提前发生性行为?如何看待“娘娘腔”和“女汉子”?假如你的孩子是同性恋,你会怎么办……
 
通过这些具体的案例和故事,我们更能深刻地体会到:全面的性教育不只是向孩子传递性知识,更重要的是帮孩子塑造积极的价值观,让孩子懂得权衡利弊,懂得如何选择,懂得担负责任。而事实上,家长自己正确看待性的态度就是最好的性教育。
 
 
 
当孩子主动提起与性相关的问题,家长应该科学地、坦然地为他们解疑答惑。
 
我们为什么会对性的话题羞于启齿?
 
曾有一位家长向我咨询。她给我发了一段令我很费解的语音。
 
胡老师,最近啊,我发现我们家孩子有点那个。有一天,我发现他正在那个!我就问他:“宝宝,你是不是在那个啊?不可以那个哟。”胡老师,你说发现孩子那个到底该怎么办啊?
 
听完这段语音我非常困惑:“那个”到底是哪个?我也很紧张,就问她:“到底‘那个’是哪个啊?”她向我解释,我才知道原来她儿子2岁多,最近对自己的生殖器特别好奇,会经常用手去摸。“那个”就是指孩子摸自己的生殖器。
 
做性教育的这些年里,我经常会遇到这类家长。他们会用“那个”或者“下面”来指代孩子的生殖器官,以及与性有关的行为。有些家长得知我是做性教育的,会很惊讶地对我说:“你竟然是做那个的啊!你怎么会做那个事情啊?”
 
 
 
家长可以与孩子共浴,并教会他们认识自己的身体器官。
 
这些现象很明显地反映出一些人对于性的态度:他们认为性是一个非常羞耻的话题,对此羞于启齿,茶余饭后或酒桌上讲一个荤段子可以,要正儿八经地讨论性,那不行!连两个成年人谈话时都不好意思开口谈论性,更何况是对一个孩子进行性教育呢?
 
从小到大,似乎也没有人教育我们说:“性是羞耻的,你们不能去谈论这个话题。”可是,为什么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谈性色变呢?
 
我们没有接受过正确的性教育,但是从来不缺乏“错误的性教育”。家长、老师、社会对性的避而不谈,就是在潜移默化地教育我们:性是不能被谈论的,是令人羞于启齿的。这就是以往我们每个人都接受过的关于性的教育。
 
性真的有那么令人难以启齿吗?我们曾经建过几个家长微信群。在这些群里,我们会给他们布置作业,其中一项就是请家长们通过大量的练习把性说出口。比如,请大家在群里读出与性相关的词汇,这些词包括阴茎、阴道、阴唇、做爱、睾丸等。之后我们询问了家长的感受,许多家长都反馈:读之前会觉得不好意思,甚至觉得自己肯定说不出口。但是真正说出口以后,反而觉得没什么了,这些词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难以启齿。下意识地认为这个话题自己说不出口,至于为什么说不出口,我们可能从没想过。
 
想对孩子进行性教育,你可以先尝试勇敢地把“阴茎、阴道、阴唇、阴蒂、睾丸”说一遍,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说出这些词,说的时候一定不要笑。当然,还可以和爱人一起来一次演练,直到你们说这些词的时候不再笑。相信到最后你会发现,把与性有关的这些词说出口也没有那么难。当孩子问出一个与性相关的问题,可能很多家长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。也许家长们都期待有一本叫作《孩子性问题的十万个标准答案》的书,只要孩子问到有关性的问题,就可以翻开这本书,照着标准答案读给孩子听。但是我相信,就算把这本书放在这样的家长面前,他们翻到那个标准答案,依旧会不好意思对着孩子读出来。
 
美国医学博士大卫·鲁本的话很让人警醒:“我们每个人都曾经经历过从阴茎到阴道的七寸之旅,我们也都曾经在母亲的子宫中生活过二百八十天,所以我们没有什么理由为我们曾经旅行和生活过的地方而感到困扰。”
 
如果今天我们支支吾吾、遮遮掩掩地和孩子谈性,那么孩子也会觉得性是一个非常羞耻的话题。当他对性感到好奇和困惑的时候,他很可能就不会选择向自己的家长求助,我们也就失去了给孩子提供正确、健康信息的机会。只有我们能够坦然地就与性有关的话题和孩子进行沟通,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。
 
 
 
在向孩子介绍生殖器名称时,应尽量使用阴部、睾丸、阴茎等科学词汇,而非“小鸡鸡”、“小妹妹”等俗语。
 
性教育会导致孩子性早熟吗?
 
2017年,“保护豆豆”和共青团无锡市委员会合作,在无锡两所打工子弟幼儿园,开展为期一个学年的性教育课程。当时听我们讲课的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,其中有一节课讲到了生命的起源。我们问孩子是否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,有一个孩子说他妈妈曾告诉他,他是妈妈充话费送的。
 
在这节课上,我们告诉孩子,他们是由爸爸的精子和妈妈的卵子结合,变成受精卵,在妈妈的肚子里一点点慢慢长大的。上完课以后,孩子们都很开心,那个孩子一回家就把我们讲的东西告诉了他妈妈。但是这个妈妈听完以后非常紧张,第二天一大早就来幼儿园找园长说:“为什么会有人给我们家的孩子讲这个?”
 
有一位家长跟我说,她的孩子还在上幼儿园,幼儿园的老师给孩子讲过许多关于儿童性教育的绘本,比如《小威向前冲》《小鸡鸡的故事》《乳房的故事》。她的孩子知道的性知识在同龄人中算多的。他知道精子、卵子的存在,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,对爸爸通过阴茎把精子送到妈妈身体里的过程也很清楚。但这个家长很担心地问我:“我的孩子知道得太多了,这会不会导致孩子性早熟?”
 
这两个家长的问题的共性是大多数家长在考虑孩子的性教育问题时,都会存在的顾虑。真的有必要和孩子说这些吗?孩子知道得太多了会不会性早熟?孩子会不会因为你说了以后反而好奇,做出什么不该做的尝试?
 
每次面对这样的疑问,我都会先反问这些爸爸妈妈:那孩子学到了化学知识,比如各种化学方程式、元素周期表,你会不会担心孩子知道得太多了造一个炸药把学校给炸了?
 
我们在生活中时不时会听说哪里出了一个神童,数学特别厉害,或者哪方面的知识远多于同龄人,觉得这个孩子以后肯定很有出息,但是从来没有人担心他会不会知道得太多了。可由于种种原因,一旦孩子知道了和性相关的知识,家长就开始担心孩子会不会性早熟,会不会受到同龄人的嘲笑,会不会好奇去尝试性行为。
 
 
 
当小女孩问起厕所里的卫生巾,可以坦然地告诉她这是卫生巾,女孩长大来月经的时候就需要它。
 
这些都很直观地反映出人们对于性的态度是相对消极的。他们会觉得孩子过早接触性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。但是性知识和其他教育领域的知识一样,只是一门客观存在的知识。接触性知识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,关键还是在于我们有没有把孩子往积极的方向上引导。假如我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他怎么用化学知识制作毒药去害人,这样的孩子危害社会的可能性自然会更高;但我们教孩子的是怎么用化学知识改善生活,孩子会从这样的教育中受益,自然也会成为社会栋梁。
 
性教育也是一样。假如我们从孩子小时候起就告诉他性是肮脏的,那么孩子知道再多的性知识都没用。而如果告诉孩子,性是正常的、美好的,正是因为有了性,才有了我们每个人;通过讲解性知识,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,理解性别平等,学会保护自己,同时也要注意隐私,这对孩子就是有帮助的。
 
所以,不必担心尺度问题,不必担心孩子知道得太多,也不必担心性教育会导致孩子性早熟,而是应该想想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时,如何把孩子往正确的方向上引导。
 
为什么当我们面对关于性的问题时,会特别关注尺度呢?可能在普遍的观念中,性是洪水猛兽。如果不把握好性教育的尺度,性将会像猛兽一样吃掉我们的孩子。其实,性并非是一件羞耻、恶心、消极、色情的事情。性可能伴有意外怀孕、性病、性骚扰等消极内容,但更多的是孕育生命、认知自我、健康、愉悦、尊重等积极内容。我们需要以一种更为中正的态度去看待性教育,至少不把它视为洪水猛兽。
 
有的人可能会认为:关注尺度就是在关注如何教得更好。这两者完全不同。纠结于尺度的家长更多的是纠结这个知识自己讲还是不讲,这个问题要不要回答。而关注如何教得更好的家长,会更多地考虑自己怎么讲孩子更容易理解,从而更好地引导孩子。一个是做还是不做,一个是怎么做能做得更好。
 
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。性教育并不是完全不要尺度,更不是无论好的坏的都教,而是需要我们在考虑尺度的时候跳出思维局限,想一想如何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,让他更健康地成长。
 
性教育应该何时开始?
 
有家长曾问我性教育的最佳年龄段,我可以非常明确地回答:0-3岁是性教育的黄金期。很多人不能理解——孩子3岁不到,话说不利索,理解能力也有限,家长怎么给孩子进行性教育?
 
这是因为,性教育并不是一节课,也不是家长对孩子说的一堆道理。家长养育孩子的理念和方式,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孩子的性教育。
 
试想,当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,家长得知是个男孩,会给他起一个男性化的名字,如欧阳铁柱——希望这个男孩能像铁柱一样刚强。选玩具的时候,也会给他买诸如变形金刚、刀枪棍棒这些属于男孩子的玩具,希望他勇敢、有男子汉气概。
 
 
 
如果性爱过程被孩子撞见,可以向孩子解释,这是爸爸、妈妈相爱的表现 。
 
爸爸和儿子之间的互动游戏也往往是比力气,如掰手腕。如果是女孩,家长可能会给她起一个女性化的名字,如慕容秀娟——希望这个女孩能温柔、美丽。选玩具的时候,会买洋娃娃或者毛绒玩具,希望她温柔、会照顾人。妈妈会把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的——扎个小辫子,穿一条美丽的裙子,让女儿像一个小公主。
 
在固有的性别刻板印象中,男孩的衣服偏向于黑色、蓝色、绿色,女孩的衣服则偏向于粉色、红色、紫色。这些不就是对孩子的性别教育吗?我们可能正在通过诸如此类的举动,培养着孩子的性别气质。尽管我们没有亲口对孩子说男孩应该怎么样,女孩应该怎么样,但是当我们给男孩一把玩具枪,给女孩买一条粉色的裙子时,都是在按刻板的性别印象培养孩子。这样单一性别气质的培养是否足够科学?对孩子的发展是否足够有益?
 
一位妈妈曾和我分享说,她的儿子2岁多,有时候遇到困难了会找自己哭。这时候奶奶总会对孩子说:“你是男孩,又不是女孩,男子汉是不能哭的。”奶奶的这种说法是性别刻板印象的典型代表。孩子不哭,事情难道就解决了吗?阻止男孩哭,男孩就会变成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吗?事实是,男孩有软弱的一面,也有情感宣泄的需求,无论男女都会有负面情绪。作为家长,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去制止孩子哭,不论男孩还是女孩。
 
我们应该试着理解孩子的感受,教孩子把自己内心的情绪表达出来,学会接纳,并且战胜负面情绪。
 
在孩子的性别教育方面,我们有两个重要目标:第一,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生理性别,了解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;第二,打破孩子从社会中学到的性别刻板印象。
 
我们并不是要去颠覆或者扭转孩子的性别气质,不是要把男孩培养得很“娘”,把女孩培养成“女汉子”,而是要父母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,先仔细听听孩子在想什么、喜欢什么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,家长在养育过程中应该接纳孩子的独一无二。
 
照料孩子的过程中渗透着我们对孩子的性教育。在很多家庭中,3岁以下的孩子几乎天天穿开裆裤,无论男孩女孩,生殖器是完全暴露在外面的。孩子想上厕所了,随便找一个地方就蹲下了。有的家长在给孩子拍照时也不避讳,即使是拍到孩子生殖器的照片也直接发朋友圈,谁都可以来“欣赏”。
 
而在有些家庭中,家长会给孩子穿纸尿裤,在公共场所需要换纸尿裤时会去卫生间,实在没有条件,也会找个没人的角落。家长给孩子洗澡的时候也会关上门。
 
家长对孩子隐私的保护和尊重也是一种性教育。你或许没有告诉孩子哪些是隐私部位,但保护孩子隐私的举动透露出来的就是态度。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,孩子也会意识到自己的隐私需要被保护。
 
对3岁以下的孩子,我们没办法教他如何预防性侵害,就算孩子掌握了各种正确的知识,真正遇到危险的时候,他也没有能力保护自己。父母只能尽可能地把安全问题考虑得周全一些,而不能指望孩子自己去机智地与坏人做各种周旋。看到关于性侵害的新闻,我们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在对孩子的保护方面是否有欠缺,比如是否提醒过孩子他不能与一个不信任的异性单独相处。
 
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,性教育就已经开始了,0-3岁是孩子接受性教育的黄金期。这里的性教育并不是指我们对孩子说了什么,而是我们对孩子做了什么,我们在用什么样的方式养育孩子。
 
通过哪些表现,可以发现
 
孩子遭遇了性侵害?
 
研究了很多儿童遭遇性侵害的案件,我们发现了一个可怕的事实:很多孩子遭遇性侵害以后,隔了很长时间家人才发现孩子的异常,在这段时间里,孩子又持续性地遭受到多次伤害。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很不对劲,意识到出了问题时,已错过了很多补救的关键时间点。
 
有一位女性朋友曾和我分享了她小时候的经历。她曾在小学被校长猥亵。第一次的时候,校长还只是对她有一些身体上的触摸。因为从来没有人教她这些,她也不知道这种行为意味着什么。她觉得校长的行为不对,但是具体哪里不对,她也说不清楚。有一次她鼓起勇气和外婆说:“校长的小鸡鸡好大。”没想到外婆听到这句话,根本没等她说完就直接责怪她:“女孩家不能说这么不要脸的话。”从此以后,她再也不敢和家人说这件事,导致她之后持续性地遭受到校长的猥亵,甚至强奸。
 
 
 
韩国电影《熔炉》中,对学生实施性侵犯的校长。
 
诸多此类案件都在给家长们敲响警钟。家长一定要对孩子说出的、与性有关的话或者表现出的行为提高敏感性。当孩子说出与性相关的话,或者做出相关的行为,家长一定要多留意、多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,而不是急着告诉孩子不可以。
 
那么,我们应该如何判断孩子是否遭遇了性侵害?
 
身体上,遭遇性侵害的孩子一般生殖器会出现出血或感染现象,孩子两腿内侧甚至可能有红肿和瘀伤。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这种情况,就要问他为什么会这样,是不是有别人碰到,或者谁故意伤害了他。如果生殖器受伤或者瘀血等比较严重,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。行为上,孩子可能会出现睡觉不踏实,经常做噩梦的情况,容易发脾气,会攻击他人,或者突然变得不爱说话,对他人感到恐惧等。遭受到性侵的孩子,尤其可能变得对某些人、某些地方特别抵触,拒绝与某人接触或者去某人家里。一旦发现这种情况,家长一定要留意。有一个案例是,女孩在亲戚家里被亲戚性侵害。孩子的表现就是特别抵触去这个亲戚家。即使过年的时候,她也不愿意和父母一起去这个亲戚家。但是,不知情的父母却指责孩子不懂事、没礼貌。
 
另外,当家长给孩子换内衣、内裤时,正常的孩子会表现得有些害羞,与家长嬉闹。但遭遇过性侵害的孩子,家长可以通过孩子的表情或表现异常,发现孩子对暴露自己的隐私部位的恐惧。
 
语言上,如果孩子突然知道了很多与生殖器有关的名词(往往是方言或俗语性质的名称),那家长也要留意。孩子在小的时候比较容易学讲脏话,家长听到的话先不要凶孩子,最好心平气和地问问他是从哪里知道这些词的。如果是从同龄人那里知道的,一般没有多大问题;如果是从成年人口中知道的,就需要问清楚这个人为什么会告诉孩子这些话,什么时候告诉的,有没有对孩子做奇怪的事情,有没有碰孩子,等等。
 
这里要说明的是,孩子有模仿性行为的动作,一般是因为偷看到家长发生性行为,或者有人给孩子看成人影片(给孩子看成人影片,也属于性侵害)。对此,家长也要用平静的语气引导孩子,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。
 
最后,我们讲这些并不是说我们要对孩子的各种行为都疑神疑鬼,而是说在平时的生活中,家长要有一个基本的敏感度,像关心孩子的吃穿问题一样,留意孩子的生理状态。
 
发现孩子遭遇性侵害,
 
家长如何处理?
 
我们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:一位妈妈有两个儿子,一个4岁,一个7岁,他们俩在同一个跆拳道馆里学跆拳道。一天回家,一个孩子和外婆说:“教练摸了我的小鸡鸡。”另一个孩子也说:“教练也摸了我的小鸡鸡。”外婆听了以后很生气,就想去找那个教练算账。于是,这位妈妈来向我们咨询。我们请她描述两个孩子的状态。她告诉我们,大儿子刚开始没什么,发现外婆很生气后觉得自己好像做错事情了,就哭了。小儿子可能因为年龄还小,没觉得有什么。
 
 
 
韩国电影《熔炉》,一部根据真实的校园暴力和性侵丑闻改编的影片。
 
我们是这样给这位妈妈建议的。首先,外婆有情绪是人之常情,但是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,否则会让孩子加深对这件事情的消极印象。本来孩子没觉得有什么,外婆的情绪爆发反而会让他感觉自己受到了很大的伤害。其次,妈妈一定要用尽可能平和的语气告诉两个孩子,把这件事情告诉我们,你们做得很对,遇到这样的事情一定要及时告诉家人。你们没有做错任何事情。小鸡鸡也叫阴茎,是小男孩的隐私部位,和其他身体器官一样重要,你们要保护好它。如果有人想摸你们的阴茎,你们就告诉他不可以,如果他还要摸,可以大声地说:“我不喜欢你这么碰我!你再这么做,我会回家告诉爸爸妈妈。”
 
与遭到性侵害的孩子沟通的技巧,是把重点放在表扬和鼓励孩子把事情及时告诉家人,以及遇到这样的事情时孩子可以如何拒绝上。而不是向孩子传递这件事情很严重的信息,甚至批评孩子。
 
在上面这个案例中,沟通结束以后,父母可以在孩子不在场的情况下去找跆拳道馆教练,不管对方是有意的还是开玩笑,都要明确表达父母的态度,并且考虑让孩子远离这个可能存在危险的人。这个案例中孩子没有受到特别严重的伤害,但如果家长真的发现孩子遭遇了性侵害,并且性侵害对孩子产生了非常负面的影响,请一定要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介入!
 
如果孩子告诉你自己被性侵害了,家长务必采取妥当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。孩子在遭受性侵害以后,父母对事件的态度和处理方式,决定了孩子的修复程度,很多二次伤害都是从父母这里来的。以下是我们对父母知道孩子遭遇性侵害后,建议采取的行动步骤。
 
第一步,如果孩子仍旧处于受惊吓状态,父母应先帮孩子消除恐惧心理。抱抱孩子,如果孩子想哭,就让孩子哭一会儿,然后不断告诉孩子:这不是你的错,爸爸妈妈很爱你;谢谢你相信爸爸妈妈,把这件事告诉我们。父母一定要自己先过了这一关,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消极情绪。遇到这样的事情,父母有情绪很正常,但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,我们不能再给孩子带来二次伤害。
 
第二步,第一时间报警,请侦查人员帮助家长和孩子寻找有力证据。皮肤创伤、处女膜的破裂,都只能证明孩子受到了侵害,不能证明谁是犯罪嫌疑人。事情发生的一些证据,如事发时孩子穿的衣裤,尤其是内裤,对方在孩子身上留下的 DNA线索(如残留精液)等,这些是能证明犯罪嫌疑人的证据。这对之后的起诉有重要的作用。如果事发有一段时间了,一些证据已经找不到了,那么家长在与犯罪嫌疑人沟通的时候要录音。如果犯罪嫌疑人在录音或者短信中,承认了自己的行为,这些记录也可以成为有利的证据。
 
很多家长会担心报警后孩子的事情会被大家知道,影响孩子以后的成长。现在警方已经越来越重视受害者的隐私保护问题了,其实他们会很好地保护孩子的隐私。所有未成年人的案件,也都是不公开审理的。
 
 
第三步,等孩子情绪缓和后,父母应平静地询问事情的经过,在询问过程中要不断鼓励孩子。这最好在心理咨询师或者警方侦查人员的陪同下进行,在详细了解事情经过的同时,也要避免多次反复提问。反复描述和回忆会强化这段不好的记忆,会让孩子在很长时间里难以忘记不好的事情。
 
第四步,让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远离性侵害者。不要让孩子接收到“罪犯已经被抓”以外的任何关于罪犯的消息。家长和罪犯对峙,也要控制好情绪,不要越过法律的边界。
 
第五步,不要责备孩子。不要对孩子说“我不是告诉过你……”这样的后话,更不要带着孩子上门讨说法。不要让孩子觉得这件事是他的错,家长应该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:你没有做错任何事,爸爸妈妈还有其他所有人,都不会因为这件事情而不爱你。


上一篇:快手直播电商总部落户成都 投资额约30亿元
下一篇:以房养老骗局:借以房养老之名 行民间借贷之实

本站所有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,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、由企业负责,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,也不承担您因此而发生或交易致使的任何损害。